過半鄉鎮不通 快遞電商物流仍須發力
“剛過雙11、又來雙12,接著又是‘年貨節’。”臨近2016年年底,福建省詔安縣黎明村村淘“新手”陳曉東幾乎每天都要忙至深夜。
做咨詢、幫忙下單、收發快遞……曾做過銷售,開過實體店的陳曉東坦言這個“村小二”不好當。
近年來,一個新興的群體——淘寶“村小二”悄然出現在鄉村的田間地頭。他們不僅作為“鄉村紅人”幫助村民線上選購商品,也成為激活鄉村經濟的“一池春水”。雖然2016年7月才剛成立,但陳曉東村淘點雙11當天營業額便突破五萬元。“以往村民購置年貨都要去縣里趕集,現在只要動動指頭,年貨沒幾天就送到家,越來越多的村民已經接受了這種新型購物方式。”陳曉東說。
隨著春節臨近,線上置辦年貨人氣正旺,農村電商大戰已經打響。阿里巴巴近日啟動第二屆年貨節,為消費者提供一系列地道原產地商品;京東“智慧下鄉,品質年貨節”也已覆蓋華東三省二十余地。隨著城鎮化的逐步推進,農村消費的潛力正在被深度挖掘,不少村民也開始在線采購農資農具,大幅降低生產資料成本。“目前農村淘寶在全國所有省份都已開始落地,全國正常運營的縣域已達450個,在裝修、洽談中的縣域也已超過200個,農村淘寶落地的村點已經達到24000個。電商正逐漸改變農民的消費習慣,等幾天再收貨已成為一種新的消費時尚。”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孫利軍說。
電商在逐漸成為農村消費新引擎的同時,也為農村特產“進城”開辟了通道
在福建安溪縣中閩弘泰茶葉專業合作社,90后創始人王思儀帶領十余人小團隊,正對網上源源不斷的訂單進行審核、分揀、配貨,平均每天3000余份快遞從這個不起眼的廠房運往全球各地。作為淘寶“鐵觀音”類目的第一品牌,王思儀的品牌2015年營業額已突破5000萬元。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智能手機大范圍普及,微信、微淘等新興的“微商”營銷也在茶鄉悄然興起。李榮鋒過去曾在深圳打工,從2016年開始在老家通過微信賣茶,一年下來營業額已達15萬元,如今他手機不離手,四個微信賬號已有三萬多好友。“微信賣茶重在‘以茶會友’,通過個人信譽的‘朋友圈’來賣茶。”李榮鋒說。
在農村,像王思儀、李榮鋒這樣從前在外務工,現在選擇回家的年輕人變多了,過去冷清下來的山村再度恢復了生機。用李榮鋒的話說,“出去務工是無奈的選擇,在家鄉有好的創業機會,誰不愿意回家呢?”
如今,電商已經成為激活農村創業創新的重要引擎。阿里研究院近日發布的《中國淘寶村研究報告(2016)》顯示,中國淘寶村已創造了超過84萬個就業崗位。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研究院發布的中國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報告(2015—2016)》顯示,龐大的人口基數將帶來巨大的農村電商市場規模,農村網購規模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2016年上半年,我國農村網購市場規模達3120億元,預計全年將達6475億元。經過幾年的快速發展,“互聯網+”的概念已逐漸“注入”到新農村的建設中,一批批“村紅”正在涌現,一個個農村電商品牌脫穎而出。
不過,物流配送依然是阻礙農村電商行業發展的一大難題。國家郵政局數據顯示,2015年國內快遞網點的鄉鎮覆蓋率為48%,還有近一半的鄉鎮不通快遞。業內人士表示,未來還需在物流上下功夫,讓消費者切切實實體驗互聯網為農村生活帶來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