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萬物流人會下崗?物流領域機器人加速布局
隨著智能物流時代的到來,目前的問題不再是能否將機器人大量引入物流行業,而是我們應以多快的速度引進機器人,以及如何做好準備迎接它們的到來。
自從網絡巨頭們加速機器人領域布局以來,機器人在物流方面的解決方案便開始飛速發展。與機械化(或自動化)不同,機器人化的解決方案更加靈活,而且可以重新設計,因此能夠與人類合作,無縫融入現有的基礎設施環境中。機器人成本的大幅下降以及技術的不斷成熟,將我們推向實現機器人在倉儲領域廣泛應用的轉折點。
若無任何過渡性準備,將機器人應用于物流業將直接導致成千上萬的非技術性工作崗位在未來10年內消失,在歐元區,消失的工作崗位將達到150萬。雖然從微觀經濟的角度來看,機器人化將是大勢所趨,但從宏觀經濟的角度而言,其意義仍尚未確定。在物流業中,通過增加產業鏈上下游附加值或出口,彌補就業崗位流失的作用并不像在制造業那樣明顯。
對國家而言,最可靠的解決方式是提高競爭力,成為更大區域內最具吸引力的物流中心。這樣,機器人化不僅不會帶來麻煩,而且還可以幫助物流企業增強競爭力。
自相矛盾的是,收緊的社會規章制度實際上是通過提高投資回報率,事實上則鼓勵了機器人化解決方案的發展。那么,接下來該做什么呢?有效的推進方式如下:
1.打造以靈活均衡機器人化為中心的生態系統,謹慎監督過渡進程。
2. 通過簡化監管流程,彌補繁重物流工作的預期“額外成本”。
3. 鼓勵物流公司基于新的現實情況改進商業模式。
機器人化解決方案的經濟影響正在逐步成為現實。憑借靈活與協作的機器人化解決方案,物流自動化方案的投資回報將很快降至3年以下。這些新的解決方案,使我們重新思考過去幾十年的固有工作組織模式,并在無需大幅度轉型的前提下,使工人和機器在同一倉庫并肩工作,其工作范圍包括貨物的轉移、堆疊與平放、貨物訂單的準備和裝載等。
投資機器人化解決方案的成本優勢已經顯現,在大多數西歐國家,一套機器人價值10萬歐元~11萬歐元。考慮到在成熟市場中機器人的效率能提升20%~30%,這種程度的投資3年便能收回成本。機器人正常工作平均每小時花費18歐元~20歐元,而歐元區人工操作的平均花費是14歐元~15歐元/小時(法國為17歐元~18歐元/小時,比利時達20歐元/小時)。當然,只按時間單位成本計算并非最為準確,因為綜合成本還會因為安裝機器人的多少而變化,但是我們依然能夠據此做出比較和判斷。上述計算不包括延長機器人的“工作”時間,但其結果足以凸顯機器人化日趨提升的重要性(圖1)。
長期看來,生產效率的提高、機器人壽命的延長以及設備成本的下降,都會促進機器人化的發展,而人力的結構性成本也會持續上升(圖2)。
隨著抓取技術的發展,現在市場上提供的機器人方案變得愈發低價、高效,同時也大幅度縮減了系統整合的時間。學習技能使機器人能夠快速模仿人類的行為,同時從自身的錯誤中不斷吸取教訓。這種學習能力的不斷提高和進步,使得該技術更容易為小企業所獲得,也使得物流業機器人化的趨勢相比制造業更加迅速和廣泛。
貨物搬運裝卸成本可節約20%~40%
無疑,生產和開發團隊非常關注訂單準備階段。該階段占儲存與裝卸搬運成本的40%~50%,且耗時較長(最長可占70%工作時間),附加值有限。機器人制造商承諾大幅提高機器人分揀效率。在連續使用機器人的情況下,機器人化的生產效率是人工的4~6倍(可達到每小時處理800個貨物)。在實際操作中,這種效率只有在銷售周期加速的情況下才有意義。目前,即使是最先進的機器人也未能達到100%自動化(最多達到80%),形狀復雜或周轉期極低的物品還是需要人工處理。
機器人化加快工作流程,提高營業額
電子商務的迅猛發展要求幾乎全天候處理大量訂單。這種對快速反應的需求——在24小時內、4小時內,甚至很快將成為1小時內發貨——將會助力電商更好地滿足缺乏耐心的顧客,持續從傳統商家手中奪得更多的市場份額。因此,除了可以提高生產率,機器人化更可大幅增加營業額。
我們面對的是機器人泡沫還是一次工業革命?最有可能是一個短期泡沫,但長期來看將會變成現實。